“坏人是什么样子的?”
韩老师的小问题让孩子瞬间活跃起来,有的孩子认为坏人跟“灰太狼”一样,总是搞破坏;有的孩子认为坏人脸上总会有刀疤,非常凶悍;有的孩子则认为坏人就是经常骂人和打人的人……的确,一些所谓的“坏人”往往都会有一些显著的特征,然而,更多的“坏人”跟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人一样平凡,一样不起眼。大人对孩子了解起来非常容易,而孩子对大人却是一无所知,不会知道眼前这个“和蔼”的叔叔阿姨会对自己做出什么事,年幼判断力不够的少年儿童成了这些“坏人”的“目标”,一次次伸出的魔手,让一个个家庭承受痛苦,其中“儿童性侵犯”留给孩子的可能是一生挥散不去的“阴影”,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,判断哪些是“安全触摸”,学会勇敢说“不”是我们最应该做的。
世界卫生组织(WHO)指出:儿童性侵害是指儿童卷入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的性活动,或因不具备相关知识而同意性活动,或因发育程度限制而无法知情同意的性活动,或破坏法律和社会禁忌的性活动。我国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中明确规定:“禁止拐卖、绑架、虐待未成年人,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。”
4月2日,历山双语学校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“保护身体‘小秘密’,勇敢说不”防性侵教育课,呼吁家校合力,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,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。
一、男孩女孩都有自己身体的“小秘密”
眼睛、嘴巴、鼻子、屁股和胸部都是我们的身体部位,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,但是有些部位可以裸露在外面给别人看,有些部位不可以裸露在外面需要用衣服遮挡起来,穿背心、内裤覆盖的地方是我们的“隐私部位”不许别人摸。在老师的引导下,孩子们知道身体属于自己,身体的某些部分应被衣服所覆盖,不许别人看,不许触摸,自己有拒绝亲吻、触摸的权利。
二、身体接触会分辨,“五种警报”记心间
视觉警报:如果有人要看你的隐私部位,或者让你看TA的隐私部位,叫做“视觉警报”。
言语警报:如果有人谈论你的隐私部位,叫做“言语警报”。
触碰警报:如果有人触碰你的隐私部位,或者叫你触碰他的隐私部位,叫做“触碰警报”。
独处警报: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,叫做“独处警报”。特别要注意的是,父母不在身边,不要接受陌生人给的糖果。
约束警报:如果有人拥抱、背、亲吻你,叫做“约束警报”。
这五个警报都是危险信号,我们要孩子明白,当有人对他做出这5种行为任意之一时,他就可以判定“那个人”是个坏人,要勇敢地对他的行为说“不”!
三、与爸爸妈妈共建“照顾者”名单和“爱心圈”
除了爸爸妈妈以外,还有谁是在安全范围里呢?
①爸爸妈妈可以!
但是前提是,在洗澡或者隐私部位受伤的情况下爸爸妈妈才可以触碰。
②“照顾者”名单上的可以!
除了爸爸妈妈,爷爷奶奶、姥姥爷爷或者其他人也会帮忙照顾自己,这时候,我们需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列一张“照顾者”名单,列入名单的人在限定的条件下也是允许的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我们不太愿意把某人的名字写上,爸爸妈妈一定要引起重视,并找出原因。另外,一定每隔几个星期对名单进行更新呦。
③“爱心圈”名单里的也可以!
除了最亲近的亲人之外,爸爸妈妈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列一个“爱心圈”名单,这个名单上的人是可以拥抱、亲亲的,是孩子喜爱并信任的人。列好“爱心圈”后,孩子就可以安全踏实地享受亲人、长辈、朋友的关心和爱了。
三、怎样来保护自己
1、洗澡、换衣服时要避开他人。
2、不在公共场所大小便。
3、上卫生间应关好门。
4、不可以让别人随便乱碰。
5、医生检查身体时应有父母家人陪伴。
四、尊重他人的身体“小秘密”
我们不仅要保护自己的“小秘密”,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“小秘密”。
1、进入他人房间要先敲门。
2、不故意触摸他人身体隐私部位。
3、不用带有生殖器官的脏话辱骂他人。
4、不偷看他人隐私部位。
5、不进入异性卫生间。
性教育是成长历程中必要的一课,永远都不要觉得“早”。韩老师用互动式的防性侵心理健康教育课,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难得的心理健康知识,更同学们掌握了“防性侵”自我保护技能,学会更好地尊重他人,悦纳自己。
(撰稿:韩笑 摄影:方焕灵 审核:车丽媛 )
学会这些禁止“警告”